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目前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暨南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广州复办。改革开放后,学校快速发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15年6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暨南大学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暨南大学坚持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2019年8月,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建设暨南大学。
为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方便港澳学子求学,暨南大学于1998年在珠海成立珠海学院,并于1998年8月28日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协议》,开创了珠海经济特区历史上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先河。
2000年4月29日,暨南大学与珠海市政府签订进一步合作建设珠海学院的协议,将学院从唐家湾迁至珠海市区,校园占地面积近900亩。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为学院新址破土动工奠基,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对这种办学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是暨南大学办学的延伸。
2009年4月1日,学校实施校区化改革,珠海学院更名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珠海校区全面实现校区化管理模式,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化学院,走国际合作办学道路,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2016年1月28日,暨南大学与珠海市政府签订共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为珠海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双方通过推进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办学层次和水平,构建完整的高水平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平台,在战略高度上谋划并共建国际化、特色化、创新型的高水平大学。
2021年3月29日,珠海市、香洲区、暨南大学签订了《珠海市人民政府、香洲区人民政府和暨南大学协同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暨南大学(珠海)科技园二期项目和珠海市暨南大学珠海研究院,开启新一轮市校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政校创新资源全面联动的多维度科技产业创新体系,为推动珠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提供有力支撑。
现有人文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包装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国际能源学院等6个专业学院,轨道交通研究院、物联网与物流工程研究院、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能源电力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市级(含)以上科研平台16个,本科专业18个(招生专业14个),各类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人工智能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联合招生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个、重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1个,珠海市优势学科3个。
珠海校区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包括16个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科研、教学实验室102间,其中获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级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等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
校区现有各类学生6333人,教职工404人,其中专任教师207人,形成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
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珠海校区风景秀丽、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教学综合大楼、资源丰富的图书馆、环境舒适的餐饮中心、宽敞别致的学生活动中心、整齐划一的学生公寓、绿草茵茵的运动场以及潺潺山泉汇聚而成的日月湖,为在校莘莘学子提供了宁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坚持学校“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以暨南大学与珠海市政府共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新一轮战略合作为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服务国家、广东省和珠海市创新驱动战略需求,着力构建以“新工科”为重点、“新文科”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建设学科方向明确、专业定位清晰、办学层次完整、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水平突出、教学模式创新,具有国际化办学特色和较强社会服务能力,错位发展、教研并举、以应用型研究和产业化为特色的“高水平异地综合校区”,构建创新校园、文化校园、生态校园、幸福校园、和谐校园,为建设具有一流办学水平的“国际化、特色化、创新型”的现代化校区而努力奋斗。
(更新时间: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