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4 发布单位:校区学工办/团委
10月12日上午,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广东省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晓江教授应邀做客珠海校区第236期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作题为《动物模型与脑疾病研究》的学术报告。李晓江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为师生们展现了国家在脑科学领域的强大支持和科研实力。
李晓江教授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从1977年到2019年期间在不同国家求学和工作经历,这些经历铸就了他深厚的学术底蕴。接着,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帕金森、亨廷顿病、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对这几个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症状进行了简单阐述。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如何通过转基因技术,构建不同的大型动物模型,对其进行研究,以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从而为突破性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他强调,在这一科研探索的征程中,强大的国家力量和暨南大学的全方位支持,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使得团队能够无障碍地推进各项科研工作,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李晓江教授表示在脑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临床试验中,动物模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同一致病基因在不同种属动物模型中的病理变化及行为学特征具有差异性,大动物模型更能模拟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变化”。随后,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其团队用大动物模型进行的实验的脑疾病临床试验,建立了世界首例大动物基因敲入猪(亨廷顿疾病)模型,并先后成功建立帕金森病(PD)猴模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猴模型、阿尔茨海默病(AD)猴模型、自闭症猴模型、小脑症(ASPM)猴模型、大头症猴模型等,充分证明了大型动物的大脑可以更好地模仿病人脑中的典型神经病理学特征。李晓江教授表示这些发现强调了使用大型哺乳动物研究与衰老相关脑疾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讲座现场)
在最后的互动答疑环节中,同学们就“从实验的动物模型研究到现实的临床应用会遇到哪些难点?”“小动物模型与大动物模型的实验差异性”“国内外脑科学研究比较”等丰富的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充分交流。整场讲座,李晓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在场师生揭开脑科学晦涩难懂的面纱。最后他表示,在脑科学研究道路上,必须不断采用新模型和新机制才能找到新的脑疾病治疗方法。李晓江教授强调,脑科学研究的道路充满挑战,需要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模型和机制,以开拓创新的脑疾病治疗方法。他的话语不仅传递了对科学的深刻洞察,也激发了学生们对科研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为本场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本场讲座不仅使校区师生们对脑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升了他们对科研的热爱,更增强了师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科技报国情怀,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注入了新的动力。李晓江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在场的每一位师生都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责任。
文图:百年讲堂团队
初审:王佩佩、刘思聪
复审:张小丹
终审:朱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