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1 发布单位:校区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
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秉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和实践活动,促进港澳台侨和内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共融共进同成长。11月7日,珠海校区开展了一场以“劳体动魄,育心创美”为主题的劳动育人实践交流活动。校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蕴利,管委会行政副主任容浩,校区后勤办、学工办、本科教学办、饮食服务中心、丹田物业等相关单位,劳动课师生及港澳台侨学生代表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
谈及组织本次活动的初衷,劳动课主讲教师、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宇明介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组织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生共同参与这些集体劳动实践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归属感和成就感,以及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互助和情感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从播种到收获,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成果的喜悦,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并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
朱蕴利表示开展这样的体验性、欣赏型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意识和坚韧的劳动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动力、社会关照的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暨南学子的力量。校区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潘群英表示,校区的劳动教育课程有助于带动同学们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中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校区今年首次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课上将学生分成厨艺组、园艺组、演艺组、采编组、志愿服务组等。本次活动采摘的花生是劳动课师生在校园内的一片空地上翻土播种的,经过几个月的悉心照料,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当一颗颗花生从泥土中被拔出,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采摘完成后,花生交由食堂工作人员和厨艺组学生负责清洗与煮制。厨艺组的一些同学还当起了“大厨”,运用在劳动课中学到的烹饪技巧,多人配合,做出了糖醋排骨、爆炒掌中宝、卤水牛肉、莲子银耳糖水等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在劳动成果分享环节,在全新布置的饮食空间里,才艺表演组的同学朗诵了《观刈麦》《劳作吟》等劳动主题的诗篇。大家一边品尝着劳动果实一边欣赏着表演,感受着劳有所得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劳动成果分享)
从播种到收获,再到品尝。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亲身体验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过程。来自中国香港的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郭同学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摘花生,我感受到了浓厚的丰收氛围。平时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农业劳动实践,这次劳动实践我觉得是一个很新奇的体验,也感受到了校园里温馨的氛围。”演艺组的表演者齐同学说道:“从节目选择,到最终定稿再到后续排练,我们大概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筹备。在劳动课上融入艺术的元素我觉得是一种非常新颖的尝试。”
图文:何冬红
编辑:刘锡赟
初审:黄玲
复审:潘群英
终审:刘晓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