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31 发布单位:学院办公室
10月22日, 翻译学院副院长陈毅平教授应邀做客珠海电台先锋951《湾区文艺》节目,围绕“翻译与文化传播”主题,与广大听众分享了翻译艺术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本次节目由珠海电台资深主持人铃铛主持。

(陈毅平与电台主持人合影)
在访谈中,陈毅平以《红楼梦》杨译、霍译为例,从语言与文化的双重维度,系统阐述了文化翻译与传播的复杂性与创造性。他指出,《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字游戏在翻译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保留原文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是翻译的关键所在。以杨宪益与霍克思的译本为例,陈毅平分析了不同翻译风格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从文化层面来看,陈毅平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重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避免文化误解,同时兼顾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与接受。这种跨文化传递的过程,既是语言艺术的展现,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谈到翻译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作用,陈毅平表示,从唐朝的佛经翻译到五四运动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西方著作的引入,翻译始终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同时,中国文史哲经典的对外翻译,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访谈的后半段,陈毅平还就人工智能时代下文学翻译的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和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翻译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机器翻译能够替代部分低端、重复性的翻译工作,但在处理高水平的文学翻译,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时,机器翻译仍无法完全取代人类译者的人文性与创造力。
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陈毅平以翻译学院新开设的“语言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为例,提出了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如何调整和优化翻译教育模式。他强调,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翻译技术和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与此同时,翻译教育也应守正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翻译素养和文化理解能力,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
节目尾声,陈毅平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表达了美好愿景。他希望年轻一代译者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同时加强与母语为英语或其他语言的外国译者的合作,兼顾原文与译文读者的文化需求,做到“融通中外”,让中国文学文化真正“走出去”并“走进去”,赢得西方读者的认同与共鸣。
作为翻译教育的重要基地,翻译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和文化传播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学院获批“珠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此次节目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学院在翻译与文化传播领域的专业实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认知与期待。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图:陈毅平
文:李璟璐
初审:李璟璐
复审:陈毅平
终审:梁瑞清
